从当前互联网发展来看,主流媒体的平台化转型已变成大趋势,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平台型媒体会是未来主流媒体发展的路线。
那么,什么是平台媒体化?
据我们了解,媒体平台化有三种模式,一是入驻互联网平台,二是通过不同平台渠道传播原创内容;二是立足区域化服务,打造服务型平台;三是邀请内容生产商进驻,打造开放型内容平台。
当然了媒体化平台也不是十分完美的,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比如算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算法可以帮助企业以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方式实现海量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匹配。而算法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决定行为,然后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过度地依赖算法可能会导致平台利益驱逐媒体价值。
在平台型媒体时代中,把关主体开始多元分化,算法在平台内容聚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加理性化地管理传统媒体的内容及数据。其中,算法的研发与推广在构成过程中比较重要,与研发者、投资、平台、政府、用户等都有关,算法机制可以为用户的信息搜索提供帮助,但也存在同质化的内容推送让用户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单一,不利于理性判断事件的真实性。
其次就是舆论,由于用户经常使用平台或APP,那么平台/APP对公众的影响力就越发地显著,可能会引起社会舆论,尽管有不少的平台型媒体,比如今日头条,其优势在于具备社交属性,平台与用户之间也存在大量的活跃互动,可以掌握热门新闻的传播力,深度影响公众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与反应,个体看似有选择、点赞、评价与转发的选择权,但依然受平台与资本的管控。另外,平台研发成为互联网媒体世界内容传播的基本设施,对传统媒体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平台型媒体时代,从版面价值过渡到流量变现,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为了得到更多的流量,有的平台会不断地推送八卦新闻或者一些低质量的内容,但从内容上来判断,只有正能量、有意义的内容才能获得高流量的支持,娱乐类的内容只会减少公众的思考时间,减少公众的阅读耐心,不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
对于一些专业媒体,想要做到媒体平台化是存在困难的,但却有它的优势所在。
第一,原创时政新闻采编权,自媒体、平台媒体、机构媒体等是不具备时政新闻的采编权的,主流媒体在原创报道领域的采编权为内容供应提供了保障,在影响力这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整合公共资源的优势,主流媒体在开发与运用政务资源、公共数据、媒体证照等资源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可以整合公共资源与优质内容,形成“资源+服务”的产品以及平台,再在方式上加以改变就能够大有作为。
第三,政府的支持。此前广告都是通过硬广的方式进行传播,现在逐步转化为软广或者通过线上推广的方式进行,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会得到各级地方政府发行渠道的保障、财政拨款的支持、专项经费的资助等,从而可以更好输出原创内容,整体保持较好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输出。
第四,舆论导向,上面我们也提到过传统专业媒体会建立比较规范的新闻采集、编辑、审核与发稿的步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低俗、虚假等信息的广泛传播,以长期坚持舆论引导为主,具备相对合法、正规、严肃的新闻价值观与正确舆论引导的阵地意识。
以短视频为例,短视频平台不仅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还是重要的分发者与调度者,可通过用户浏览习惯于个人兴趣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在数据中可以显示每一条短视频的播放量、分享数、评论数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只有用户支持后才会主动发布评论,从社交媒体的视角来看,如何让用户主动发表评论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思考。
最后:
主流媒体平台化的过程不但有媒介阳台或是媒体机构的局部转型,涵盖了媒体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者等诸环节的重塑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汲取来弥补主流媒体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