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写文案要有画面感,实际上是可视化、有想象的空间,毕竟文案针对的群体是用户,想要知道用户想要的是什么,就需要用可视化的文案进行描述。
怎样的文案才算得上是可视化的文案呢?
一、有明确的对象感,用清俗易懂的语言
文案的核心是找到的人用对的话,就如与人沟通一般,这样写出的文案才有画面感,才更真实。
这个过程中,你自然也会意识到,应该用最简单最易懂最生动的文字去写,因为没人在面对面说话时会说得复杂难懂,冠冕堂皇。
同时也要注意,文字不要过于书面化,需要更口语一点;也不要啰嗦,能一段说完的别用几段,不要用五花八门的形容词来刻意包装你的文字;句子短,节奏要快……
二、利用形象化类比,找准用户熟知事物
一般人对陌生的东西都没有太多的感受,更别提画面感了,因为我们每个人习惯用固有的认知结构去理解新事物,对于一个完全不具备背景知识的人来说,大量的描述语言与解释都无关紧要,他们看中更看中的是用途。
这时候,就可以用一个办法:利用对方已有的熟知认知来解释或关联新事物,这样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也就是利用大家熟知的元素进行形象化类比。
在写文案时,不妨想想自己要描述的东西和用户熟知的东西有哪些相似点,如何建立关联,绝对好用。
三、多用比喻,让文字更加具象生动
学会多举例多用比喻是个很好的文案习惯,它会让你和用户的“说话” 更自然、更有趣。
比喻这种文字的具象化修辞手法,其实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 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
四、多用细节描述,避免抽象模糊的文字
写文案就要多说细节,一堆抽象空洞的文字,只会让人看不进去,也不会产生画面的联想。
一堆模糊不清、抽象的信息很难让用户看进去,更别提建立清晰认知。而细节丰富的描述,能帮用户把内容具象化,产生画面感,更容易产生兴趣,被打动被卷入。
现在大多文案都同质化严重,说的东西可能都差不多,这个时候文案就更需要描述细节,这样才能够让你跟别人有所区别,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都在细节中。
五、场景化打造,关联用户过往记忆
我们总是说文案要唤起用户的记忆,引起用户共鸣,引爆用户情绪……
这其实就是唤起用户内心深处的一个个熟知场景,有场景就会有画面,兴趣多半会被激发。
我们那些印象深刻的 “情景记忆”,往往都和一个具体的场景相关,比如吃妈妈做的饭,比如不经意看到父亲老去的背影等等。
毫无疑问,场景是具象有画面的,它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内发生的一系列具体鲜活的画面或情绪。
六、用好参照物,让文案画面历历在目
人在认知事物的时候,天生就喜欢对比,而这个 “对比” 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的决策。
一个好的参照物,能让用户很快就了解事物、产品核心特点,评估出其价值,这就是参照效应的利用,文案同理。
如果你没提供参照物,那么他会按照过往固有的经验和认知去判断,也可能根本不明所以,很明显这是不受你控制的,弊大于利。
而如果你提供了合适的参照物,他就更会基于眼前的参照物去做对比和关联,达到你预期的效果。
七、多用动词和具体名词,而不是形容词和抽象词
这个方法毫无疑问是贯穿以上所有的,在文案中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和抽象词。
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的,名词也是,不过要用具体的名词。但是如果你用太多的形容词,特别是那种笼统的形容词,很难产生具体画面。
关于文案画面的几个实用技巧,
以上就是关于文案画面感的几个实用技巧。
当然,技巧是一个放大器,会把你的文案洞察和策略放大,确实能让文案增色不少。但文案的核心还是通过洞察,对策略的创造性表达,要刻意训练、要拼拼细节与用心。
以上就是关于文案画面感的几个实用技巧。
当然,技巧是一个放大器,会把你的文案洞察和策略放大,确实能让文案增色不少。但文案的核心还是通过洞察,对策略的创造性表达,要刻意训练、要拼拼细节与用心。